《小马宝莉》译名争议:宝莉、紫悦与“我的小马朋友”
《小马宝莉》这一动画在中国拥有多个译名,包括官方译名《小马宝莉》、民间译名《我的小马驹》以及台湾地区使用的《彩虹小马》。不同译名引发了长期讨论,反映出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较量。
《小马宝莉》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名字朗朗上口、便于传播,但容易误导观众以为主角名叫“宝莉”。事实上,“My Little Pony”中的“Pony”意为小马,“My”在英文中传达了亲昵情感,而“宝莉”仅是音译,并非角色名称。
主角名为“紫悦”,但在部分观众印象中仍存在误解。相较之下,《我的小马驹》更贴近原作表达,采用异化翻译,保留原汁原味的“My”带来的亲近感,却因中文语境难以完全还原其意味而略显生硬。
翻译始终是一门权衡艺术。“归化”让作品更易被接受,但可能失去原作风貌;“异化”则保留异国风情,却又面临理解障碍。正如鲁迅所言,翻译应保留原作丰姿,宁信而不顺。然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译者需兼顾文化差异与受众接受度。
若对译名思路进行反向推导,《My Little Pony》或可译为《我的小马朋友》,既照顾到“My”带来的亲切感,又不偏离角色间的友情主题,不失为一种折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