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29年—前771年)。当时出现的肉酱“醓醢”(tǎn hǎi)被认为是酱油的前身,这种由肉类、鱼类发酵而成的调味品专供皇家使用,并记载于《周礼》的职官体系中。
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1. 汉代至南北朝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首次记载了豆类发酵制酱技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进一步描述了“豆酱清”的制作方法,这是从固态豆酱中分离出的液态调味料,接近现代酱油的形态。
唐代
酱油生产技术通过鉴真东渡传入日本,并出现了专门制酱的工坊,工艺中加入小麦粉发酵以降低成本。
宋代
“酱油”名称正式确立,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载了酱油用于凉拌等日常烹饪的场景,苏东坡在《格物粗谈》中也提到用酱油涂改错字。
明清时期
酱油酿造技艺成熟,流程包含选豆、发酵、晒制等步骤,并成为厨房必需品,《随园食单》等文献凸显其重要性。佛山“茂隆酱园”(海天味业前身)等老字号出现,奠定了现代酱油产业基础。
补充说明:
- 西周“醓醢”虽以肉类为原料,但汉代后大豆逐渐取代肉类成为主要原料,使得酱油制品走向平民化。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豆酱实物(距今2100多年)及宋代文献中“酱油”名称的明确记载,为酱油发展提供了实物与文献双重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