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火井镇:六角乾坤井 幽焰通古今 重温旧人路 历史待振兴

邛崃火井镇:六角乾坤井 幽焰通古今 重温旧人路 历史待振兴

始于河滨,成于盐业,兴于商业

火井是世界上率先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古时称天然气井为火井,故得此名。隋朝大业十二年设置火井县,袁天罡任第一任县令。1985年置火井镇,是一座具有1500年悠久历史的古镇。

《华阳国志》:“(临邛县)···有火井,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 盐……” 一口井里的水,天然就是可以产盐的卤水,还有一口井产天然气用来煮盐!

看了那么多古火井广场的照片,这张南宝山纪念碑的照片是不是更有冲击力?

穿越千年的“黑科技”,古代天然气管道

传说在汉朝时井火一度衰灭,诸葛亮用他那把无所不能的羽毛扇扇了七七四十九下,结果火井又“火”了。他还把打通心的斑竹衔接起来,一头塞入火井,一头引到熬盐的灶下,“噔噔噔”······最早的天然气管道就这样华丽的诞生了。

千年以前,就懂得用管道输送天然气。这在当时,绝对是雄冠全球的黑科技了!《县治》中书:“在天罡池附近,发现多处相互连接的石质管道,当地人称之为“火槽子”。专家确认“火槽子”就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石制管道。”

耍妹儿在村民后宅田埂的石缝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石制天然气管道。

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盐井溪流经整个火井镇,不仅仅是小镇人民的母亲河,更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荣辱兴衰。南方丝绸之路川西道经过火井、高何至芦山太平镇。火井江上有5处码头,分别在火井、油榨、水口、黑水滩、马湖。

最好的例证就是,直至1958年,邛崃至高何没有通公路,来往主要靠码头船运。

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从战国时候就有了雏形。“蜀身毒道”是指我国西汉从成都到印度的重要陆路通道;到了唐朝时期,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上,逐渐向西发展,形成“茶马古道”。

火井镇位于茶马古道“临邛古道”西路,在广袤的乡间还可寻到些痕迹。油榨口古道旁,“下齐油井(油榨),上齐木梯”是原指示石碑上的文字。如今林荫蔽日的小径还有迹可循,石碑却早已不知踪迹。

水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构成了西南地区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火井也赢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辉煌印记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火井,这个盛极一时的“盐茶重镇”,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许多的印记,或大宅子,或古码头,抑或交口相传的故事和著名的历史人物······走进这些印记,每一个人都会感叹世事无常,岁月变迁······

守护在街口的文艺建筑

海屋位于河北街10号,落成于1934年。拥有高大的民国牌坊式门楼,前后院皆有天井,平面呈二进“日”字行四合院,整体采用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50平米,后院外壁设石质防御射击孔,是集日常居住与安全防御为一体的“私家豪宅”。

木板“吱呀”,俏问“谁啊”?

“海屋”现作为汶川地震羌族纪念馆,原本古朴素雅的院落被装扮一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海屋充满了活力。

海屋换新颜,盛邀天下客!

海屋,是当地人对镇上的一个大宅子的称呼。 四川人没有见过大海,所以凡是很大的东西,都用“海”来形容。 海屋,自然就是很大的大宅子。

火井,能有这样的大宅子,旧时的繁荣昌盛可见一斑,耍妹写了一首打油诗:

披荆斩棘背盐坨,商船云集不必说

万担千斤从此过,巨贾钱财用锹撮

据说当年的重庆海关公署副局长,就是火井人,为了和镇上的袍哥老大陈芷渊一较高下,花了全部积蓄修建了这个大宅子。后来国家解放了,作为旧时的官僚自然无法继续享有这样的财富,政府用三间街面上的平房作交换,海屋成为当时的地方税务局。也许要归功于这段经历,海屋才没有被当作“四旧”而毁掉,今天的我们才能一睹曾经的风采。

海屋如果在成都,一定会成为“文艺范”的聚集地!

显赫一时的“门当户对”

陈家大院位于政府街12号,与河对岸的“海屋”遥相呼应。老宅始建于晚清时期,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独特的砖构“八”字形牌坊式结构大门,威风凛凛。四周环绕着两米多高的围墙,院内共有大小天井六个,大小房间48间。

大院本姓庾,原为庾家的钱庄“宏发号”,后卖给了镇上新富——火井的袍哥老大陈芷渊,从此改名为陈家大院。

这么大的宅子值多少银子啊,钱庄里的钱怕都不够吧

耍妹儿来摆摆陈总舵主与大院的故事

如果说老庾家是家财万贯,那么陈芷渊就是权势滔天。陈芷渊是袍哥会的老大,并兼任联保主任和乡长,用火井的“土皇帝”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认为老宅的风水不好,就将过去两进的院子向北扩建成三进,又把朝北的旧门舍弃,修成现在向东的牌坊式大门。门楣上镌刻“颐庐”二字,以图在此颐养天年。但是好景不长,后来陈家也没落了,大宅子成了火井镇镇政府所在地 。

守护海屋的王大爷说,宅子的主人另有其人,移居海外,曾悄悄回来过。其实,无论海屋或者陈家大院的主人是谁,一个小镇,现在还保留有两个这么大的宅子,足以见当年这个“第一重镇”的显赫。

火井镇镇政府已于去年搬迁,陈家大院待装修后会向大众开放,我们拭目以待吧!

站在时代的风口,一飞冲天的“庾半街”

耍妹儿在四处闲逛时,偶然发现一家特别的铁匠铺,叫“庾三X三=九”,店名十分惹眼。

庾家第九代传人 ,这个店名So cool!!

一番打听询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庾家”,在火井的历史上,曾经是个响当当的大户。因为财富故事离奇,又颇有历史感,耍妹儿就把听到的故事摆给大家听。

庾家最先开始就是打铁的,由于来往的商贾巨富、贩夫走卒都需要铁器,所以挣了大钱,后来还开起了钱庄“宏发号”。在丝绸之路最兴盛的时期,庾家一跃成为火井首富,人称“庾半街”。火井民间有句俗语:“挣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也许是打破不了“富不过三代的”的千古魔咒,也许是因为军阀混战的不利时局。老庾家后来就败落了,老宅卖给当时的袍哥老大陈芷渊。

如今兜兜转转,庾家早已不是昔日的首富,火井也不再是旧时的“茶盐重镇”。

但是关于这个“铁匠和财富”的故事,却在火井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中国第一“女状元”

四川史上有几位特别有名的女性,卓文君、花蕊夫人、薛涛等等,她们的故事千古流传。火井也曾有这么一位传奇女子。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黄崇嘏”。

黄崇嘏,自幼才学过人,常女扮男装出门游历。一次,偶遇县城大火,被诬为纵火人。在狱中写诗自辩“偶辞幽隐在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大受宰相赏识,被任命为代理司户参军。直到宰相想招她为婿,黄崇嘏才表明女儿身,辞官后隐居铜鼓山(崇嘏山)。

以黄崇嘏为人物原型的《簪中录》马上就要开拍了,耍妹儿要去抢沙发!

火井有一座桥,叫状元桥。据说是黄崇嘏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河中发大水。她便立下宏愿,他日高中必会在此修桥,以报乡恩。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状元桥另有来历,它属于“纸房沟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旧时多发山洪从而阻断商路,村民就自发捐钱架桥,方圆几公里的小溪上,修建了神仙桥、状元桥和桃源桥等六座石桥。火井镇如此阔气,当时的财力可见一斑。

状元桥上走一走,清华北大全都有!

私人博物馆,火井最特别的名片

在火井的天罡桥附近,有一座深藏在竹林间,伫立在瓜棚下的古朴民居。别看外表十分不起眼,它可是“深藏不露”。

耍妹儿一度以为走错了,太居家了!

这里就是王大久老夫妇的家。

这个大院有两户人家,正堂和左偏房是老爷子的。

在与老爷子的交谈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关于红军到达油榨的场景

由于早期国民政府的反动宣传,当时都称红军为“霉老二”。得知红军进村,村民们边逃跑边大呼“快跑啊,霉老二来了!”。老爷子连门都来不及关,结果猪跑了,后来还是红军帮忙养肥的。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形。来到村子里的红军规规矩矩的,坐在外面的石头上休息,不进屋不拿东西。村民们渐渐消除了心中的恐惧,从此红军在油榨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活动。

开办这间私人博物馆的王老先生已经86岁了,没有什么文化的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书法、绘画。不是为了陶冶情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博物馆的内容。

除了当年的旧物,老先生这些年,自己制作了很多简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报也变成了一份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如今破旧的老宅被政府授予“油榨乡苏维埃政府拔起政治部旧址”的称号。

这个地方总体不大,如果只是想拍拍照、发发微博,十分钟就够了。但还想仔细的去了解那段历史,可能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

也许“生下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离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太过遥远。

所以每当看到关于抗战的话题时,总是在感叹之余就不了了之。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爱国主义教育从不曾缺席。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提倡“看望老兵、缅怀先烈”的革命情怀?

我在老爷子的身上找到了答案。装修的再豪华,陈列的资料再多,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炙热温度的抨击,历史终究抵达不了我们内心的深处。

一间能用危房来形容的老宅子、一对耄耋之年的老夫妻和挂满了墙的手绘作品。这就是在耍妹心中最值得珍藏的火井记忆。

感觉火井还会火

如今的火井虽然没有了当年的风光,但耍妹儿玩了一圈下来,觉得,火井还是会“火”

皇帝喝的茶,曾在此安家

火井除了盐,还盛产茶,中国最早的黑茶就来自这里。火井悠久的茶文化流传至今,漫山的茶林和现代化的茶厂,就是证明。

宋《九域志》 “临邛有火井茶场,生产邛州贡茶,造成茶饼,二两重,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称为砖茶。”

有这么好的历史,这么好的茶,会不会火?

值得期待的优质温泉

在好多资料里,都见到说,火井有邛崃市唯一的优质温泉资源(含盐量7%,含硫量极低)。耍妹儿虽然不懂其中的复杂原理,但想想就觉得很安逸!

一到寒风习习的冬天,大家会不会蜂拥而至?能不火吗?

王母瑶池有遗迹 百年古刹育后人

火井作为曾经的“盐茶重镇”,佛教历史由来已久。在广袤的乡间曾庙宇如林,金光熠熠。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的盛况,如今已难遇见,但寺中香火却依然旺盛。

王母的瑶池,火井的天池

天池山位于油榨乡西面,海拔1200米,历史悠久的天池寺就来自这里。

《直隶邛州志》:“天池寺,在州西七十里,以寺内有池,故名。宋时建,明末倾圯。乾隆间,僧满荣、觉祥、海润募众重修。外有杨永辉捐修石梯大道数百丈。”

据说是明朝的万嵩法师带弟子游历至此,将寺庙发扬光大。至今流传着“大和尚万万伍,小和尚不用数。” 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天池寺说的这么厉害,那的菩萨肯定很灵验。想窥得一二,可是要吃些苦头的。前面有九千多级台阶等着你!耍妹儿没有说错,“爬上九千九,佛前走一走。”

百年古刹育后人,天罡县令留遗爱

兴福寺位于火井镇兴福村,始建于明朝,至今约有500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僧官的“执法堂”,负责管理蒲江、大邑、邛崃等地的众多僧人。寺院布局奇巧,院落十分别致,大部分建筑得以遗留,颇具明代风格。朝山拜佛的居士颇多,皈依信众达千余人。

因为地理环境的优势,古时,这里的禅茶就成为达官显贵的必需品。

兴福寺后院有一棵千年古银杏,这棵古树可是大有来头,因为种下此树的就是火井县的第一任县令袁天罡。传说袁天罡时常到兴福寺与住持品茶说禅,后来在离任之际,想留下点什么,就在后山的一片空地上种下几株银杏树,因此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棵。

往往历史总在不经意间开起了玩笑

后人建造的天罡祠,如今已变成了天池茶场,千年古银杏却屡次险象还生。

“桃花滩”庙会

耍妹儿在拍老街的时候,村民建议去看看河边的古树,当地人称“黄科兰”。

后来查阅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里每年会举办“桃花滩”庙会。

庙会的起因很简单,桃花滩原来有座东岳庙,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拜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后来的“桃花滩庙会。”

“东岳庙”的有趣传说,耍妹儿和大家分享一哈。

传说东岳爷、马王爷、川王爷三人都想去火井桃花府坐镇。就约定以放炮为号,先到的就归谁。可是出发没多久一声炮响,坐船的川王爷以为有人捷足先登,气死了 !马王爷的马也跑不动了,只能保持前蹄奋力刨地的姿势;东岳爷虽说是步行,但那可是腾云驾雾啊,所以最后东岳爷在桃花府坐镇。

”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在这天聚集,可见当地村民对这片造福一方的山山水水的感激之情。

后来老庙被毁,村民们就小学对面的黄桷树下,募资重修庙宇,仍称为“桃花滩”。每逢“三月二十八”这一天,油榨及周边上万群众都来赶庙会,烧香拜佛的人熙熙攘攘,后来河边的黄桷树也成了有求必应的“神树”,树上挂的、纸上写的。万人空巷之景,一点也不夸张。每年都要火一次的盛大庙会一定会让“火井”这张名片再火一把。

古镇乡村的光明前景

火井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涌现出一批特色观光农业。

木梯、直台羌寨灾后重建,特色鲜明的羌族纪念馆

蓝莓和猕猴桃等特色农副产品

万亩竹林等优势产业带

在“十九大”振兴乡村战略的背景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的带动下,火井的农业想不火都难。

总结:

火井镇望山亲水、气候宜人,拥有最“资格”的温泉,是天然的氧吧。火井观遗址、登高寻古刹、穿越民国当大佬、茶马古道有迹寻。

在中国第一“女状元”的故乡,我们不拜名师,不读《五经》,紧紧跟随一位耄耋老者,听他讲记忆中的故事。漫步在老街里,走访在村民间,看见的听见的无不关于这个千年古镇的岁月沧桑。

关注我们,带来最新最热最全的热门资讯、全网旅游福利。第一时间奉上。

微信:成都跟我耍乡村休闲自驾周边游

微博:@跟我耍-成都最玩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逗游游戏盒电脑端正版下载-逗游游戏盒最新版下载安装2025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逗游游戏盒电脑端正版下载-逗游游戏盒最新版下载安装2025

📅 07-16 👁️ 4871
定义上超过几天算陈旧性骨折,怎么治疗?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定义上超过几天算陈旧性骨折,怎么治疗?

📅 07-07 👁️ 2028
自学程序员要多久?程序员多久调薪?程序员每天工作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