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莆田畲族渭阳村平面布局图(作者自绘)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浙闽丘陵低洼的地势极易引发山洪,同时雨季多发台风,修建水坝和植树造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二灾害带来的破坏性。而村寨中的树林则多为寨神的住所,即保佑村寨水土平安的“公王”,从宗教学角度来看,“公王”一般为祖先神、人神、土地神和自然神四者的混合体。在“公王”的神位前后种植树木,也是为了藏风纳气。尽管村寨中对于林木的保护是源于一种朴素的风水信仰,但是却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畲族的主要建筑模式有“草寮”(图1)和“木寮”(图3)2种类型,前者是过去贫困的畲族山民的住所,后者则是定居形成的建筑形式。
图3 畲族木寮复原模型(作者自绘)
“木寮”在畲语俗称“千枝落地”。这种房屋以土坯夯成外墙,用篾青、草席、芦荻等做成的篱笆,再糊上泥土。屋内以木材作为支撑和主架,以树皮、茅草作为屋顶,最后再用藤条捆绑固定。屋内隔墙做法一如外墙,室内包括正中大厅、两边厢房。正中大厅被分成前后庭,正中以木质屏风相隔,两侧有出入小门,左监顶部设神龛,右闸顶部设祖神位,中后庭则可以堆放日用杂货。由前后厢房依次相隔,共计四间,当中右厢房后段是餐厅,其他三间则是起居室。层楼一般都有二层,上层用来存放食品等杂货,下部则用来居住人,上层从出廊至露台。中下层的空间布置和平房格局基本相同。
除了上述提到的个体建筑,还有名为“大厝”的群居建筑,比较有代表的是地处福建霞浦县崇儒镇的樟坑大厝。整个大厝面积达3266m 2 ,人丁最旺的时候有150余人,相当于一个自然村的居民。
古老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人文情怀。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部落已慢慢汉化,年轻一代已不再穿他们的民族服饰,但是村民修建新房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俗行为,通常是“一户建屋,户户帮工”。
一般是由建房者提供建材和酒饭,村民便会自发聚集帮工。最基本的建房流程是先打基础、立柱、上梁,然后再铺设瓦片、砌墙、建灶(图4)。一场建筑工作会考虑在畲村农忙时少干,农闲时多干的工作模式,而非一气呵成。同时在建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要符合畲族民间风俗传统。例如营建时要挑选黄道吉日定好基础后,才可进行劈料和立柱工作。上梁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样需要挑选吉日,准备好牺牲祭品和草鞋、木屐等来祭祀鲁班神。当上梁时辰一到,由木工工头将房梁用红布条扎好,安置到屋架上,再由屋主任用稻米压梁,最后再把备好的红馒头分给众人,以表示好彩头。最后一个重要仪式便是入宅。在入宅时,由家人手拿火把、灯笼等,代表家庭红红火火。一路不断的向火里撒盐,以为全家兴旺发财。
在新屋后,按行辈的多少逐户进屋,并将祖公熏炉、斗灯等移至新厅堂桌上,燃起神香、蜡烛祭祀。而当晚,在新厝里还要宴请宾朋。整个过程无不充满着在畲族文化生活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图4 畲族建房流程图(作者自绘)
畲族身为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支,有着独特的文化,不仅仅是在服饰、语言、饮食上,更是在文化信仰上和建筑设计中都别具一格,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的重要部分。时过境迁,如今畲族村落中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发展,但是畲族老寨依然静静地守望着大山,记录下畲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
end
大美科学
扫码关注不迷路
往期精选
热文
古人的爱情表达含蓄而不简约
丨阅读
热文
送对象礼物怎样显得有文化?(首饰篇)
丨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