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秦漢以來定都北方的慣性,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導致合格朝代帝王都選擇定都北方。
長江中下游算是富庶之地,蘇杭,揚州,湖州等地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為什麼不選擇這些地方呢。
朱元璋定都南京,不過出了朱棣這個「意外」這僅僅只是個意外嗎
相關問題為什麼有能力控制全國的王朝大多不選擇建都南京? - 知乎
影響定都的原則包括:
安全 擴張 交通 水患 漕運 經濟 文化 等
安全:
中原王朝主要威脅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實不然,中國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冷兵器時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現代戰爭地形地勢仍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靠江河作為屏障很難抵禦北方進攻。
漢族起源在黃河流域 ,除非整體遷移到南方,否則要想保住黃河流域,就必須將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北移,否則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難以有效應對北方戰事,
因此要保住中原王朝,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肅-山西-燕京-山海關長城一線(一個例子就是唐末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整個宋朝雖然經濟繁榮,但面對遼、金始終處於被動防守態勢,最終被逼南遷後滅亡)為了保住這條防線,都城就不能太靠南。
歷史上凡是強大的王朝都是向北發展,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南宋遷都杭州而朱棣卻遷都北京。
交通
中國南方水網密布,雖然水運便利,但是修路反而不方便,總不能主要交通都依賴於水運吧,而且南方開發較晚,交通不如北方便利。
蜀中、山西等地雖也各有優勢,但交通問題不利於定都。
水患:
都城不能離水太遠,要保證漕運和大量人口的用水、灌溉,但也要防水患,如開封就是由於水患嚴重,宋以後既不在此定都了。
漕運:
都城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周圍必然人口密集,要想滿足這些人口的生活需要,同時為了應付全國物資調配(戰爭、賑災等)必須藉助便利的漕運。
經濟
都城周邊必須經濟足夠發達才能滿生活資源需要(不能全靠漕運)。
文化
漢族發源黃河流域,根在長江以北。
都城發展:
秦以前不必多說,長江流域較為落後,秦、漢、唐定都關中地區,唐以後關中凋敝,資源耗盡,無法再滿足定都需要,在此期間長江流域開始發展起來,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打通長江、淮河、黃河等水系開始調集南方物資北運,因此從武后開始逐步轉向經濟繁榮且漕運便利的洛陽、開封,南宋被趕到杭州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朱棣馬上覺得不方便,遷都北京,所謂「天子守國門」,清建都北京更是準備坐不穩江山就拍屁股回東北。
謝謝Shaw Alex指出的問題!
歷來定都是要考慮幾大原則。第一,地理位置要居中,第二,靠近龍興之地,第三,建都位置本身的自然環境和地勢。
中國歷代王朝均崛起與北方,所以定都北方較多。 朱元璋則相反,崛起與南方,而朱棣崛起與北方。他們定都都是滿足第二個條件的。
由於中國的文化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因此定都首要考慮的是黃河流域附近。西安,洛陽,開封。莫不如此。在宋朝以前,歷代王朝考慮的都是東西向,一般是從這三個里挑選。從宋以後,外族入住中原。勢力範圍對抗開始從東西變為南北,此時有了北京和南京之分。所以秦漢時期有東西漢,東西晉朝。到了宋開始有南北宋,南北明。
都城要達到御外控內的目的,就會依據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因為根據《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意思是:古聖先王坐北朝南而聽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天下。
原文: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意思:萬物出現在震的季節,因為震的位置在東方,匹配的是仲春時期;整齊地生長在巽的季節,因為巽的位置在東南方,匹配的是春夏相交時期,整齊是說萬物的高度比較整齊;
離是光明,萬物在陽光照射下都將自己的形貌完全顯現出來,離的位置在南方,匹配的是仲夏時期,聖人面向南方處理天下政務,這是仰慕以光明來治理國家,大概是取之於這個寓意吧。
這段話講的是易經中的卦象方位的排列,遵循天地萬物自然生長之理,而聖人南面而治的原因也是如此。離位在南,匹配的是仲夏時期,代表的是光明,有陽光的照耀,萬物皆向陽而生。聖人面向南方處理天下政務,這是仰慕以光明來治理國家,情同此理。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說卦傳
蘇杭成為經濟重心已經是宋以後的事情了,依託於手工製造業和小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讓蘇杭擺脫了以農業為重心的格局。而宋以前中國的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還未發展,農業依然是第一要素,而盛產糧食的湖廣、中原自然成為經濟中心。
蘇杭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的宋是因為北方燕京一帶不在北宋的控制之內,北方建都太過危險,因而建都汴梁。明是因為朱棣的封地是在北平,清是因為入主中原的根基在北京,就不贅述了...
南方"富庶"基本上要到北宋以後.至於北宋以後么,南宋定都南方,元是蒙古人,北方靠近基地,明出了"朱棣"這個意外,清是滿人,北方也靠近基地.
厲朝的威脅幾乎都在北方,所謂天子守國門!且北方的地勢多平原,有關隘,便於防守。
推薦閱讀: